打開網頁,搜索“電子合同”,百度知道刷刷出來的,全是“電子合同有效嗎?”、“電子合同怎么簽才合法?”、“電子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不僅在百度、搜狗等問答渠道,連知乎上,大家也都就“電子合同法律效力”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個也能理解,畢竟合同簽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大家嚴陣以待,否則一旦出了問題將可能造成簽約雙方的重大損失。
今天,關于這些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作為國內領先的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簽盾有必要站出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
電子合同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但是真正具備法律效力的電子合同卻非常少。市面上那些使用水印、可視化圖章甚至是PS的電子簽名,其實都沒有法律效力。
《合同法》及商務部《電子合同在線訂立流程規范》規定,合法有效的電子合同是指締約各方在互聯網上通過第三方電子合同訂立系統、采用可靠電子簽名技術形成的數據電文。
《電子簽名法》明確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電子簽名需要第三方認證的,由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提供認證服務”
由此可見,采用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簽署的電子合同,才是合法有效的電子合同。然而,并非任何機構提供的電子簽名都受法律保護,只有依法成立、獲得工信部《電子認證服務許可證》的CA機構提供的可靠電子簽名才受《電子簽名法》保護。只有采用可靠電子簽名簽署的電子合同才能“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在司法訴訟中具備書證的法律效力,取證和鑒定流程也可參照書證證據,方便快捷。而通過電子郵件、聊天記錄、傳真、PDF、可視化印章以及不能判斷為可靠電子簽名的普通電子簽名等方式訂立的“電子合同”,只能作為普通數據電文,經過公證機構陪同取證、保管、鑒定等費用高昂、流程繁瑣的鑒定過程,才能采納為司法證據。
作為國內領先的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簽盾電子合同同時做到了以下三點:
① CA機構頒發CA證書/公安部eID認證系統:采用國家機構認證技術,確保簽盾電子合同簽署主體真實身份;
② 防篡改技術:采用國際通用哈希值技術固化原始電子文件數據,輕松識別文件是否被篡改;
③ 第三方取時技術:精確記錄簽約時間
具體簽約流程如下:用戶向簽盾提交申請,簽盾驗證用戶的真實身份后,為用戶簽發PDF文件簽名證書,證書包含用戶身份信息、用戶證書私鑰等數據。用戶可在發起合同簽署時對文檔進行數字簽名并發送,接收方收到合同后,自動驗證數字簽名,確認文件簽署人身份可信,且文檔在傳輸過程中沒有被非法篡改。在這個過程中,簽盾通過嚴格的實名認證、可靠的電子簽名、先進的第三方取時、區塊鏈存證等技術手段,確保合同簽署雙方的真實身份、真實意愿,達到電子合同防抵賴、防篡改的目的。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證據的種類包括電子數據,同時《電子簽名法》也規定,數據電文不得僅因為其是以電子、光學、磁或者類似手段生成、發送、接收或者儲存的而被拒絕作為證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