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合作的戰場上,合同就是保障雙方權益的 “護身符”,有了它,合作才能安心,糾紛也能有據可依。
但你知道嗎?合同從簽訂到履行,處處暗藏 “陷阱”,稍不注意就可能引發法律糾紛,讓辛苦談成的合作陷入僵局。今天就帶你揭開合同簽訂的五大 “雷區”,手把手教你見招拆招,守護合作安全!
一、主體不清,合同秒變 “廢紙”
1、資格審查是第一關:簽約前務必核實對方的主體資質,確認其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曾有公司與無資質的個人簽約,最終合同被判無效,損失慘重。只有雙方 “身份合法”,合同才能生效。
2、權責劃分要明確:合同中需清晰界定雙方權利與義務,避免出現 “甲方乙方職責模糊” 的情況。權責混亂的合同,不僅履行時容易扯皮,還可能成為糾紛導火索。
二、條款模糊,糾紛一觸即發
1、咬文嚼字防歧義:合同條款必須精準具體,杜絕 “大概”“可能” 等模糊表述。某采購合同因交貨時間約定不明,導致雙方對違約認定產生分歧,耗時半年才解決。
2、權利義務要對等:確保合同中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平衡,避免出現 “一邊倒” 的條款。過度偏袒一方,極易引發合作矛盾,影響合同履行。
3、違約條款要細化:明確違約情形、責任承擔方式及賠償標準。清晰的違約條款,能有效約束雙方行為,保障守約方利益。
三、標的物 “貨不對板”,踩坑沒商量
1、質量數量需達標:合同中要明確標的物的質量、數量、規格等標準,收貨時嚴格對照驗收。若收到的貨物與約定不符,可能構成違約,引發賠償糾紛。
2、瑕疵問題早處理:交易前仔細檢查標的物,發現質量瑕疵及時協商解決。拖延處理不僅影響合同履行進度,還可能擴大損失。
四、履行不規范,扯皮找上門
1、交付細節定清楚:明確交貨時間、驗收方式、驗收標準等關鍵節點,避免因時間模糊導致 “誰該擔責” 的爭議。
2、交付方式選妥當:根據標的物特性選擇合適的交付方式與地點,防范貨物損壞、丟失風險。不合理的交付安排,會讓維權之路困難重重。
五、知識產權 “踩紅線”,賠到肉疼
1、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涉及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內容的合同,務必確保不侵犯他人權利。未經授權使用,可能面臨高額賠償和法律制裁。
2、獲取許可再行動:使用他人知識產權前,一定要取得合法授權或許可,避免因侵權行為給企業帶來信譽與經濟的雙重損失。
作為全證據鏈電子簽名領先者,簽盾已為超 10 萬用戶提供安全合規的簽約服務,覆蓋金融、政務等 30 多個行業。簽訂合同時,只要警惕這五大風險點,提前做好防范,就能為合作筑牢安全防線,讓每一份合同都成為靠譜的 “合作保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