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合同時代,因異地簽署引發的代簽糾紛屢見不鮮,讓不少企業與個人頭疼不已。步入線上簽約時代,實名認證雖為合同簽署筑起安全防線,但委托他人代簽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問題,又成為新的爭議焦點。在電子簽名廣泛應用的當下,代簽的電子合同究竟能否獲得法律認可?
現實中,電子合同代簽現象并不少見,但并非所有代簽行為都具備法律效力。一般而言,電子合同未經本人簽字是否生效,需依據具體情形判定。若當事人依法授權他人使用第三方電子認證機構核發的數字證書,在線完成合同簽署與協議確認,該電子合同將受到法律保護;反之,未經授權的代簽行為則不具備法律效力。
《電子簽名法》對可靠電子簽名設定了嚴格標準:簽名制作數據須專屬電子簽名人,簽署過程需由簽名人獨立掌控,且簽名與合同內容的任何改動都能被及時察覺。電子合同平臺通過多重技術保障這一標準落實,簽約前借助身份核驗、時間戳、加密算法,確保簽署主體可追溯、內容防篡改;簽約時實時驗證簽署人信息與意愿,一旦發現與實名認證不符,系統將立即阻斷操作。
由此可見,合法代簽的前提是獲得明確授權,并通過簽署人專屬賬號密碼登錄操作。不過,電子合同本就以 “秒級簽署” 著稱,依托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等專業工具,一部手機即可完成從身份認證到合同簽署的全流程,既規避代簽風險,又提升簽約效率,何必舍近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