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遭遇過這樣的糟心事:看似誘人的合作承諾,實則暗藏陷阱。在對方花言巧語的攻勢下,稀里糊涂就簽下合同。等回過神來,才驚覺自己陷入了不利局面。可合同一旦簽署,就如同套上 “枷鎖”,不是單方面想作廢就能輕易解決的。因為從法律層面看,雙方自愿簽署的合同,通常具備法律效力,若要改變其效力,一般需經雙方協商達成變更或解除協議。
那么,不幸落入合同欺詐陷阱后,究竟該如何應對?
首先,保持清醒頭腦是關鍵,發(fā)現被騙后,應立刻暫停履行合同,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緊接著,要及時向法院申請撤銷合同。畢竟,受欺騙情況下做出的意思表示并非真實意愿,完全有理由主張合同無效。
應對策略需視證據情況而定:若手握對方欺詐的實錘證據,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撤銷合同;若證據不足,則要抓緊收集合同文本、聊天記錄、證人證詞等相關材料,以此證明自己簽署合同是受誘騙的。要是對方行為涉嫌合同詐騙犯罪,果斷向公安機關報案,讓法律嚴懲不法分子。
法律也為受害者撐腰,《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明確虛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四十七條賦予基于重大誤解實施行為者撤銷權;第一百四十八條則規(guī)定,受欺詐方有權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受欺詐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最后,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特別提醒:合同簽署無小事,每個條款都可能關乎切身利益。務必仔細研讀合同內容,審慎簽字,避免日后陷入糾紛泥潭!